《内经》五味学说探讨

duote123 2025-01-19 0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《内经》五味学说探讨

 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。五味理论早在《内经》已具雏形,但由于《内经》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,缺乏系统性,故亟待整理和提高。

  1.五味的产生

  五味,即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基本的味道。始见于《吕氏春秋》一书。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,则首推《内经》。如“草(指药物,因中药以草类为本)生五味”(《素问·六节藏论篇第九》),“浊气出于胃,走唇舌而为味”(《灵枢·邪气藏腑病形第四》),“水谷皆入于口,其味有五”(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》),说明药物具有五味,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。如甘草味甘,苦参味苦,细辛味辛,昆布味咸,乌梅味酸等,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。相传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,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,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。

 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,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,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。《内经》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,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,如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”(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》),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,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,使之日臻完善,如清·吴仪洛《本草从新》云:“凡酸者能涩能收,苦者能泻能燥能坚,甘者能补能和能缓,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,咸者能下能软坚”,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,现行《中药学》教科书亦多宗此说。

  由是观之,五味源于口尝,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,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。

  2.五味与阴阳、五行、脏腑的关系

  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,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。因此,要掌握中药的五味,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、五行、脏腑的关系。

  (1)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,肇始于《内经》。如“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;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》),“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。……味厚则泄,薄则通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)。即说明辛、甘、淡为阳,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;酸、苦、咸为阴,具有涌吐泄降作用。《内经》把五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,执简驭繁,开后学之门径。

  (2)五味与五行 “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”(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》)。《内经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,把五味与五行相配,即木生酸,火生苦,土生甘,金生辛,水生咸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)。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,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。如酸生苦,胜甘;苦生甘,胜辛;甘生辛,胜咸;辛生咸、胜酸;咸生酸,胜苦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),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:

  (3)五味与脏腑《内经》认为,五脏对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,而五味对五脏也各有所通。如“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肾,甘入脾” (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》),“酸走筋,辛走气,苦走血,咸走骨,甘走肉”(《灵枢·九针论七十八》)。“走”与“入”其义相同,均表明了不同的药味,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(亲和力),揭示了五味喜归本脏的一般规律,成为后世五味归经说的基础。

  3.五味的作用

 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。一般而言,不同的药味,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;相同的味,可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。这是五味理论的核心,是辨证用药的基础。

  [辛味]

  (1)发散风淫于内……以辛散之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》)。辛善走肌表,具有开发腠理,宣通阳气,发汗散邪的作用。如麻黄辛温,功能发散风寒,主治风寒表证。

  (2)散郁 “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”(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》)。肝性条达,喜畅恶郁,郁之则病。辛能散之,解其束缚,使之畅达。如柴胡味辛,功能疏肝解郁,主治肝气郁结诸证。

  (3)润燥 “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”(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》)。肾为水脏,藏精而恶燥,“燥则津液枯,腠理闭,上下之气不通矣”(《素问经注节解》),多表现为口渴、小便不利等津液运行受阻,敷布异常的病证。“以辛能开腠理,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,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,故能润也”(《黄帝素问直解》),从而使燥象得以解除,如五苓散中之桂枝,能宣通太阳之气,使水自下行而小便利,津液上承而消渴止(辛味本无润燥之功,实乃“发散”,之间接作用)。

  [甘味]

  (1)补脾“阴阳俱不足,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。如是者,可将以甘药”(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)。阴阳俱不足者,多责之于脾胃。以甘入脾,培补中宫,使化源充足,阴阳两虚渐可恢复。如甘草味甘,功能补中益气,主治脾气虚弱的病证。

  (2)缓急 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(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》)。肝主筋,其志怒,其气急,急则自伤,多表现为筋脉挛急一类的病证。可选用甘味药以舒缓之。如甘草味甘,功能缓急止痛,主治挛急作痛。

  [酸味]

  收涩,酸,“其气涩以收”(《灵枢·味论第六十三》),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。主要用于精气耗散,体虚滑脱之证,如自汗、盗汗、遗精等,常用药物有五味子、诃子等。

  [苦味]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姐妹的结婚祝福语

1、此刻不需要太多的蜜语甜言,太多的真情才修得了你们日后一起同船,作为朋友请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浪漫,随即送上朋友的真心祝愿:愿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0 评论0

高一教师节周记三篇

【篇一】 我也经常去看张老师,到那里,我就想起了从前……老师把我们哺育成人,叫了我们许多知识,所以,在这里,我想对老师说:“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0 评论0

功烈的反义词

功烈 - 罪恶 基本解释: 词语解释 gōng liè 功烈 ◎ 功烈 gōngliè [achievement]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0 评论0

关于花样跳绳作文200字五篇

今天,我们学校要比赛“花样跳绳比赛,双人跳。” 原本,第一节是体育课,由于要花样比赛跳绳,我们只好去校园里面玩。因为明天就要比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0 评论0

假期做好人好事小学作文500字

放假之前,大队部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——在假期生活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。 今天上午我绞尽脑子想该干什么好事,突然,我想到了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1 评论0

关于采薇的扩写作文

采薇扩写(一 随着春天的到来,春风像一位母亲,抚摸着大地万物,春雨像一位父亲,滋润着一切生灵,大地的生物相一个个刚出生的婴...

写作技巧 2025-01-21 阅读0 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