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闾门即事》和《苏堤清明即事》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

duote123 2024-12-03 0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《闾门即事》和《苏堤清明即事》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

  [唐]张继

 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,春草青青万顷田。

  试上吴门窥郡郭,清明几处有新烟③。

  苏堤清明即事

  [宋]吴惟信

  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
  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
  注:①阊门:苏州的西城门,也称吴门。②逐楼船:楼船,古代战舰。逐楼船,从军。③新烟:寒食节禁火,清明日重新生火。

  (1)这两首诗,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,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?试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
  (2)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,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,试加以分析。(4分)

  参考答案

  (1)张诗:耕夫被征,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,城内炊烟稀少,少有人迹。(2分)吴诗:春风徐徐,人们纷纷出城踏青。日暮时分,游人散去,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。(2分)

  (2)张诗:表达了对统治阶级“召募百姓”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,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。(2分)吴诗: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,抒发了热爱自然、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。(2分)

  对比赏析

  张诗

  注释

  即事:对眼前事务,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。

  闾(lǘ ),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。

  原指里巷的大门,后指人聚居处:倚闾而望。闾里。闾巷。闾左(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)。

  汇聚:尾闾(水闾汇聚之处,泄水的处所)。

  门闾1.城门与里门。2.宫门。3.指乡里、里巷。4.家门;家庭;门庭。

  大概意思:站在门口对眼前事务,情景有感触而作的诗。

  赏析

  此诗精妙之句是“清明几处有新烟”,清明之前是寒食,民间不用火,清明之后本应“处处有新烟”,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,大片土地都荒芜了,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,一片凄凉。

  吴诗

 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,只是用“梨花”、“笙歌”等稍作点染,此诗的构思之绝,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,而是借游人的纵情、黄莺的恣意,从侧面措意,促人去展开联想。游子寻春,不但“半出城”,而且“朝而往,暮而归”,痛玩了整整一天,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,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。再看“流莺”,当人们“笙歌鼎沸,鼓吹喧天”之时,它的世界被人类“强占”。现在,“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”,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,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,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,怎能不欣喜若狂?不难想象,黄莺匿迹,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;而它的再现,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。这样,诗人叙节日情景,状清明景色,不是直接绘描,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,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。

 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。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,景色更加幽美,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,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。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: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江南三月正是“梨花万朵白如雪”的季节,青年人结伴出城,踏青寻春,笙笛呜咽,歌声袅袅,微风拂面,杨柳依依,真是“心旷神怡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”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向冬季说不作文

这个世界渐渐遗忘了诚信,所以人心才会逐渐冰冷.世界的步伐是跟随诚信走的,古语有云"车无辕而不行,人无信而不立&quo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0 评论0

老鼠的抗议的寓言故事

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,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,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。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:那些不为人知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1 评论0

五月的落花初二作文

熟睡的青春恍然醒来, 一夜之间便泛滥了眼, 醒来时,早已一片春意盎然。 小草伸了伸懒腰, 唤醒了她对自由的向往。 小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1 评论0

一些小方法教你营造好人缘作文

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别人乐于接受并与之交往的人,心理学上称为“人缘儿”。据国外研究表明,受人欢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:聆听重于表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0 评论0

设计师年终总结报告

篇一:景观设计师年终总结尊敬的各位公司领导: 你们好,转眼间二零**年即将离我们而去,光阴似箭,岁月匆匆,时间伴随着我们的脚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1 评论0

致爷爷奶奶的一封信300字作文

今年我十周岁,在我出生到现在十年里,你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。 奶奶每天起早贪黑,送我上学;每年下午放学早早的就来到学校接我,怕...

词汇库 2025-01-27 阅读0 评论0